查看原文
其他

老妈又催婚了。

曹将 曹将 2021-01-22
老妈又催婚了。

这基本上成为了每次电话的主题,而且越来越「变本加厉」:


老妈:吃饭了吗?

我:没。

老妈:那找女朋友了吗?

我:……

老妈:你还记得那个同学XX吗?

我:啊?

老妈:他结婚了!你呢?

我:……


以上都还只是理念篇,现在老妈已经更进一步,开始了实战教学篇:

老妈:你平时下班后都呆在哪里?

我:住的地方啊。

老妈:这就是问题啊!待在家里是没用的!

我:额……

老妈:赶紧找公司同事、老同学给你介绍,然后出击,你只有去约会了,才知道合适不合适啊!

我:好吧……


电话结束后,会觉得老妈已经有点走火入魔。

但是,洗澡的时候再回想这段话,突然觉得好有道理!

这个套路适合于很多场景!

比如应届生找工作。

有一类角色的状态是这样的:我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才去投对应企业的简历。

这个思考似乎没有问题。但是,如果你总在思考自己想要这个、想要那个,却不去接触企业,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且能够获得对应的岗位,最后的结果就是放弃。

所以,与其去想那么多,不如多去投几个简历,见几位 HR ,自然会对自己想要什么、讨厌什么、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更清晰的认识。

又比如做自媒体。

一个朋友想尝试做自媒体,但想了一个月也没有行动。我问她为什么,得到的答案是:她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。

一开始她想做时尚类,但感觉自己的衣品也没有达到达人的水平;之后就想做母婴,但又发现自己的经历没有太多的差异性。于是就一直犹豫,最后也没有行动。

我的建议是:你不要去想那么多。虽然很多牛人都说,定位很重要,这没错。但是,并不是你选择了一条路,这条路就要走一辈子。

人生是一个个点组成的折线,它不是走到头的直线。

我举了自己的例子。最初的定位是「PPT」,但后来虽然还能写,但不符合自己的预期,于是转向了「效率提升」。但又过了一些时间,认清了「效率是服务于工作」,于是开始往上走,写一系列关于逻辑思维、自我认知的文字。

这些都是折线,但要完成这幅图,必须要开始画下第一个点。

想太多,不去试,就不能发现自己「想要」与「能够」的交集。最后踌躇不前,反而什么都没有。

再比如写文章。

在写文章时,我也会经常经历这样的困境:总想要一步到位,出品一篇爆文。但是一旦立下了这个 flag ,结果就是经历无穷无尽的折磨。

这个观点还不够完善,那个思考还有待提升,还缺少案例的支撑,表达上的打磨也不够。

结果呢?文章胎死腹中。

这就像找女朋友,想要第一次见面,就定下终身。这肯定不行啊?

「只有多约会几次,甚至一起多旅行几次,才能收获足够多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走更远的路。」

写文章也是。第一次不够,但没事啊,之后还可以多接触,写2.0、3.0版本。

不断迭代,最后才能与时俱进,与自己俱进。

这一套逻辑,本质上都是来自于「期望」与「现实」之间的矛盾。

期望上,我们会基于过去的认知和经验,刻画一系列完美的目标,例如理想的对象要像某个明星。

现实里,当目标与环境碰撞时,我们会碰两类壁:一类是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差距,比如自媒体定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;另一类是目标与自身能力的差距,比如当前的实力写不出好文章。

遇到问题,比较普遍做法是:调整目标,接受现实。

但是,更理想的情况是「动态」的,在不断的接触中,在自我的动态调整中,去找到更合适的解。

  • 可能是在接触中明确自己真实的目标对象。
  • 可能是在面试中找到自己更适合的岗位。
  • 可能是在自媒体运营中找到更契合的定位。
  • 可能是在写作中不断迭代产生更优的作品。

而只有如此,才能弥补期望与现实之间的沟壑。

总之,重要的是走出哪一步。


就如同村上春树所说: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,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。

晚安好梦。

 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  -

- 工作之后,到底要不要搞副业?-


- 微信最新小功能:接龙 -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